说起潮汕,你最先想到的是潮汕牛肉丸吗?舞剧《英歌》中有;说起潮汕,你会向往当地特有的民俗风物吗?《英歌》中也有。7月31日至8月3日,广州歌舞剧院的大型民族舞剧《英歌》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四场,给北京观众带来活力扑面的舞蹈和潮汕人民特有的精气神。
潮汕英歌舞是广东汕头的传统舞蹈,集戏剧、舞蹈、武术于一身,颇具阳刚之气。舞剧《英歌》以英歌舞命名,承袭了这一舞蹈的英豪之气,也勾勒出一个潮汕家庭的故事。20世纪30年代末,父亲前往南洋,杳无音信,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。元宵夜,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,进入幻境时空。幻境中,父亲带领儿子回顾自己的人生,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家国大义,解开了母亲的心结,自己也得到了成长。
父与子的理解与传承是《英歌》的核心。起初,儿子对父亲的缺位并不理解,当他敲响英歌槌,在父亲形象的带领下游走幻境,看到父母喜结连理的过往,也看到父亲为家国使命远走他乡,儿子理解了父亲的选择。幻境与现实交织,多元的场景衍生出一段段优美的舞蹈,直至一段“镜子”前的舞蹈,让儿子与父亲的形象重叠在一起,正寓意着父辈与子辈之间代际隔膜的消解。
更巧妙的是,《英歌》的主创通过为舞剧融入一系列潮汕非遗,把代际的传承落在了文化传承上。潮汕地区少男少女的成年礼“出花园”展示在舞台上,也烘托了父母的感情;被全国人民广为熟知的“潮汕牛肉丸”,也被夸张为瑜伽球的大小在舞台上滚动,成为父子感情的牵绊;当儿子在幻境被“邪祟”所侵,铁枝木偶戏的人偶共舞,为该剧带来了高浓度的潮汕民俗风情。除此之外,潮州木雕、潮绣、油纸灯笼等元素也融入剧情中,展现了多元的岭南文化。
值得玩味的是,父亲远走他乡的原因在《英歌》中是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。演出中的字幕点出了上世纪30年代的背景,却没有直接向观众说明,观众不禁猜测,父亲的出海可能是潮汕商人的出海谋生,也可能是逃难打拼。随着剧情展开,音乐和舞蹈的叙事逐渐清晰,观众强烈感受到,父亲在遥远的海外写下了抗战时期华侨与祖国共御外侮的壮阔史诗。时代坐标的建立,让观众对潮汕华侨肃然起敬。穿越时空,《英歌》所表现的非遗元素,也让观众对潮汕独特的文化与民俗兴趣倍增。
记者:韩轩
通弘网,北京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