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思录:陆天然/文
在商业竞争的浪潮中,“低价”始终是一把锋利的“开山斧”。从拼多多早期以“9.9元包邮”撬开下沉市场,到滴滴与快的靠亿元补贴培养用户打车习惯,再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初期用“平价车型”撕开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缺口,无数案例证明:低价能以最快速度降低用户决策门槛、淘汰弱小竞争对手、抢占市场份额——它是企业“打天下”的高效手段,却绝非“坐江山”的长久之策。纵观商业史,靠低价崛起却因低价崩塌的企业比比皆是,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长青者,无一不是在低价之后,用价值筑牢了生存根基。
一、低价:开拓市场的“敲门砖”低价之所以能成为“打天下”的利器,本质是抓住了商业竞争的核心矛盾之一:用户对“性价比”的天然追求,以及市场初期“增量优先于存量”的竞争逻辑。
从用户端看,低价能快速突破认知壁垒。对于新品牌、新赛道而言,消费者往往存在“尝试成本”顾虑——担心产品不好用、服务没保障。此时,低价相当于“降低试错成本”,比如拼多多2015年上线时,面对淘宝、京东的夹击,通过“拼团低价”模式,让下沉市场用户以几元、十几元的价格买到日用品,短短3年就积累了3亿用户,快速跻身电商第一梯队。这种策略如同“先免费体验再付费”,用极低的门槛让用户“先上车”,为后续市场扩张打下基础。
展开剩余86%从行业端看,低价是“清场式”竞争的有效工具。在同质化严重的行业中,价格是最直接的差异化武器。2014年滴滴与快的的“补贴大战”中,双方日均补贴超千万元,用户打车几乎“不要钱”,这种极端低价不仅快速培养了用户“手机打车”的习惯,更倒逼中小打车平台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——最终两家合并,占据了国内网约车市场超90%的份额。可以说,低价在此刻扮演的是“行业整合者”的角色,用短期利益换长期市场主导权。
但必须清醒的是,低价的“杀伤力”是双向的:它在击退对手的同时,也为企业埋下了“盈利难、留存难、升级难”的隐患。当市场从“增量争夺”进入“存量博弈”,低价的优势会迅速转化为劣势,这也是为何“打天下易,坐江山难”的核心原因。
二、低价之困:为何难守“江山”?靠低价“打天下”的企业,往往会陷入三大困境,最终导致“江山易主”或“自身崩塌”——这些困境的根源,在于低价模式违背了企业“长期盈利”与“用户价值提升”的核心逻辑。
1. 利润微薄:无钱投入“造血”,陷入“低价死循环”
企业的本质是盈利,而长期低价会导致利润率被压缩到极致,甚至出现“卖得越多,亏得越多”的局面。许多靠低价崛起的企业,看似市场份额庞大,实则没有足够的利润投入研发、服务与供应链升级,最终陷入“低价—低利润—低投入—低质量—更低价”的死循环。
比如早年的“9.9元包邮”服装品牌,为了控制成本,只能使用劣质面料、简化生产工艺,导致用户收到的衣服“洗一次就变形”“色差严重”。这种“低价低质”的模式,虽然能短期走量,但长期来看,不仅无法积累口碑,还会因售后投诉率高、退货率高进一步侵蚀利润。最终,这些品牌大多在激烈的价格战中被淘汰,消失在消费者视野中。
即便是资金雄厚的互联网企业,长期低价也难以为继。ofo早期靠“1元骑行”的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共享单车市场,巅峰时期估值超百亿美元,但由于缺乏盈利模式,补贴停滞后用户流失,加上供应链管理混乱,最终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危机。可见,没有利润支撑的“低价江山”,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,风一吹就会崩塌。
2. 用户粘性低:只留“价格敏感型用户”,一有更低就流失
低价吸引的用户,大多是“价格敏感型用户”——他们对品牌没有忠诚度,只关注“谁更便宜”。当竞争对手推出更低的价格,或企业自身停止补贴、提高价格时,这些用户会立刻“用脚投票”,导致用户流失率飙升。
以早期的团购行业为例,2010年前后,国内涌现出数千家团购网站,几乎都靠“低价套餐”吸引用户,比如“50元抵100元”“9.9元吃火锅”。但这种模式下,用户的核心需求是“占便宜”,而非“认可品牌”。当美团、大众点评等头部平台停止大规模补贴,或套餐价格小幅上涨时,大量用户选择卸载APP;而那些中小团购平台,一旦失去价格优势,立刻被市场抛弃,最终形成“千团大战”只剩两家的格局。
反观靠价值吸引用户的企业,比如海底捞,其客单价远超同行,但用户愿意为“极致服务”买单——即使其他火锅店推出低价套餐,海底捞的老用户依然会选择它。这说明,靠低价吸引的用户是“流动的”,靠价值留住的用户才是“固定的”;没有用户忠诚度的“江山”,本质上只是“暂时租用的地盘”,随时可能被夺走。
3. 品牌低端化:贴上“廉价标签”,难破升级魔咒
长期低价会让品牌陷入“低端认知陷阱”——消费者会默认“这个品牌就是便宜货”,一旦企业想提升价格、推出高端产品,就会遭遇“用户不买账”的困境。这种“品牌降级”的伤害是不可逆的,许多企业因此错失升级机会,最终被锁死在低价赛道。
比如某些国产手机品牌,早期靠“千元机”打开市场,占据了大量中低端份额。但当它们试图推出3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时,消费者却质疑“你家手机不值这个价”——因为长期的低价策略,已经让用户形成了“该品牌=廉价”的认知。即便这些品牌在配置、设计上追上了高端机型,也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,最终只能继续在中低端市场“内卷”,错失高端市场的利润空间。
与之相反,苹果手机从诞生起就定位高端,即使推出相对低价的SE系列,也没有影响其“高端品牌”的认知。这说明,品牌认知一旦形成,很难通过短期调整改变;靠低价“打天下”的企业,若不及时摆脱“廉价标签”,最终会被低价赛道的激烈竞争“耗死”。
三、破局之道:从“价格战”到“价值战”低价不是“终点”,而是“起点”。真正能“坐江山”的企业,都懂得在低价之后,快速构建“非价格竞争力”——用产品、服务、技术、品牌等维度的价值,替代低价成为用户选择的核心理由。从“价格战”到“价值战”的转型,才是守住江山的关键。
1. 产品升级:从“低价低质”到“低价高质”,打造“性价比标杆”
低价不代表低质,而是要通过供应链优化、效率提升,实现“低价高质”——这是打破“低价死循环”的基础。比如小米早期以“1999元旗舰机”切入市场,虽然价格远低于同期的三星、苹果,但在配置上(如处理器、屏幕)却达到了旗舰机水平。小米能做到这一点,靠的是“互联网直销模式”减少中间环节成本,以及“大规模采购”降低供应链成本。
这种“低价高质”的策略,不仅让小米快速积累了用户,还树立了“性价比标杆”的品牌形象。随后,小米逐步推出高端机型(如小米MIX系列),用户愿意为其买单,正是因为早期“低价高质”积累的信任——用户相信“小米的产品,即使涨价,也物有所值”。可见,产品升级的核心是“让用户觉得划算”,而非“让用户觉得便宜”。
2. 服务增值:用“超预期服务”建立用户粘性,打造“情感链接”
价格是“理性决策因素”,服务是“感性决策因素”——当产品同质化时,服务能成为用户留存的关键。比如海底捞,其火锅的口味并非行业顶尖,但用户愿意为其高价买单,靠的是“超预期服务”:等位时提供免费美甲、零食,用餐时帮用户剥虾、递围裙,甚至为过生日的用户布置餐桌。这些服务看似“成本高”,却能让用户感受到“被重视”,从而形成“情感依赖”。
对于靠低价崛起的企业而言,服务增值不需要“大投入”,而是要精准抓住用户的“痛点”。比如拼多多早期靠低价吸引用户后,推出“农产品上行”计划——直接对接农户,让用户以低价买到新鲜水果,同时提供“坏果包赔”服务。这种服务不仅解决了用户“低价买不到好水果”的痛点,还让拼多多从“低价电商”转型为“助农电商”,提升了品牌好感度。服务增值的本质,是让用户觉得“花这个钱,值”——这种“值”不仅来自产品,更来自体验。
3. 技术创新:用“核心技术”建立壁垒,摆脱“价格内卷”
技术是“最高级的竞争力”——当企业拥有独家技术时,就能摆脱低价竞争,掌握定价权。比如华为,早期靠“性价比手机”打开市场,但随后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芯片(麒麟芯片)、拍照技术(徕卡合作)、5G技术。当华为推出搭载麒麟芯片的Mate系列手机时,即使价格超过5000元,用户依然愿意购买,因为“华为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”。
技术创新的核心是“解决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”。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比亚迪,早期靠“低价电动车”(如F3DM)切入市场,但随后研发出“刀片电池”(安全性更高)、“DM-i混动技术”(油耗更低)。这些技术解决了用户“电动车不安全”“混动车型油耗高”的痛点,让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持续攀升,即使面对特斯拉的竞争,也能守住“江山”。可见,技术创新能让企业从“价格内卷”中突围,进入“技术主导”的高利润赛道。
4. 品牌升级:从“廉价标签”到“价值符号”,提升品牌溢价
品牌的本质是“用户认知”——要摆脱“廉价标签”,就要让品牌成为“价值符号”。比如拼多多,早期因“低价”被贴上“下沉市场电商”的标签,但随后通过“百亿补贴”计划,引入苹果、茅台等正品大牌,同时推出“多多读书月”支持正版书籍。这些动作让拼多多的品牌形象从“廉价”转向“实惠+正品”,吸引了大量一二线城市用户。
品牌升级不是“涨价”,而是“传递价值主张”。比如星巴克,其品牌价值不是“咖啡好喝”,而是“第三空间”——为用户提供一个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休闲场所。因此,用户愿意为一杯星巴克咖啡支付高价,本质是为“空间价值”买单。对于靠低价崛起的企业而言,品牌升级需要明确“我为用户提供什么独特价值”,并通过持续的传播、行动,让用户认可这种价值。
四、结语:以价值筑牢企业长青之基商业世界里,“打天下”靠的是“快”——用低价快速抢占市场、积累用户;“坐江山”靠的是“稳”——用价值构建壁垒、留住用户。低价是企业进入市场的“门票”,但不是守住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
纵观那些穿越周期的长青企业:从华为到小米,从海底捞到拼多多,它们都曾用低价“打天下”,但最终靠价值“坐江山”。它们的共同逻辑是:不把低价当作核心竞争力,而是把低价当作“获取用户的工具”,并在用户进来后,用产品、服务、技术、品牌等价值,让用户“不愿走、不想走、离不开”。
对于当下的企业而言,尤其是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行业,更要清醒认识到:低价能赢得一时的市场,却赢不了长久的人心;能打下一时的江山,却守不住一世的基业。唯有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,以用户价值为核心,持续提升产品、服务、技术的竞争力,才能在商业浪潮中站稳脚跟,真正做到“打得了天下,更坐得稳江山”。
作者简介:陆天然,法学硕士,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;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、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;兼任全国“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”首席专家库成员、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(简称:权工委)高级顾问。曾任新华社记者、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(言实)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,著有《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》十二卷。
发布于:上海市通弘网,北京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