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代著名学者张星烺通过考证指出,早在秦穆公时期,秦国已经威震四方,其影响力不仅遍及西域与西南地区,甚至远播至印度。因此,当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梵文文献中首次出现“秦”的音译“Cīna”时,并不令人意外。此后,这一称谓逐渐演变为Cin、Cina、Chin、China、Thin、Sin、Sina等多种拼写形式,而它们都源于最初的“Cīna”。
既然中国——China的称呼源于“秦”,即“秦”的音译,那么“秦”这个地名或族名又从何而来?《史记》记载:“非子”因在周孝王时期养马有功,被封为“附庸”,并被赐地于秦邑,延续嬴氏的祭祀,因此称之为“秦嬴”。从史书来看,“秦”似乎只是西部一个小地方的名字,而非子正是被封居于此地的人。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?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展开剩余69%首先是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“秦人”甲骨文。去年,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处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群,包括西周宫城、小城、大城三重城墙。更为重要的是,遗址中出土了两百余片占卜甲骨,其中初步辨识出约180个刻辞字样,竟然发现了一片刻有“秦人”二字的甲骨。若这些甲骨文的年代确属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,那么“秦人”的存在要早于周孝王封非子时期,意味着秦人及其族群远非凭空出现,而是早已有其文化根源。
第二项重要发现是“秦饮”青铜器。1924年,陕西凤翔灵山出土了著名的“冉方鼎”,铭文记载了周公东征东夷凯旋后,在周庙举行祭祀仪式时饮用“秦饮”,即“秦地所产之酒”。这一细节说明,当时“秦地”已存在,且物产丰富,足以进贡或被视为战利品。中科院学者曹定云在研究中指出,这一发现提示“秦地”或许位于东方,而非传统认知中的西部。
更为关键的是清华简《系年》的记载。简文中提到:“飞廉东逃于商盍氏。成王伐,西迁商盍之民于邾,以御奴之戎,是秦先人。”这说明秦人的祖先原本属于东方的商盍氏族。被征服后,他们被周人迁至西部边境,用以防御戎狄。由此可见,秦人不仅源自东方,而且与商王朝的贵族体系有关。
近年的考古进一步支持这一观点。在山东济南莱芜区发现的“嬴城遗址”及东安古城遗址表明,商末时的秦人可能主要分布于莱芜、沂源、沂水一带。东安古城极可能就是古籍中所称的“商盍”或“商奄”,也是纣王军队的重要驻地。
综合这些证据可以看出,秦国国号“秦”最初并非源于西部,而是发源于山东地区。随着秦人被迁徙至西部,他们将祖地的名称沿用下来,并建立新的家园。此后,随着秦国逐渐崛起,最终统一六国,声名远播,才有了“China”这一世界通用的称谓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,北京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