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当天在社交平台发文:“美国与越南已就关税问题达成一致!越南对美商品零关税,美国对越南商品征20%关税。关键的是,所有‘非越南制造、经越南转口’的商品,加征40%关税! ”这条消息刚出,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:美国和越南谈关税,关中国什么事? 但仔细看第二条,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。所谓“非越南制造但经越南转口”的商品,说白了就是“中国零件+越南组装”的产品。 过去几年,大量中国企业为了绕开美国的高关税,把半成品运到越南,贴个“越南制造”标签再出口美国。 特朗普这次直接给这类商品加40%的税,摆明了是要堵死这条“灰色通道”。
越南竟然“主动投降”了。 要知道,越南这些年靠承接中国转口订单,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5%以上,电子、纺织、机械等行业更是靠着“中国零件+越南组装”赚得盆满钵满。现在突然被美国砸了“骨头”,为啥还签?
美越协议三条核心:专卡中国转口的“咽喉”
要弄明白特朗普的算盘,得先把协议内容拆开来看。
第一条,越南对美商品零关税。 表面看是“美国给越南好处”,但仔细想想,越南每年从美国进口的主要是农产品、能源和高科技产品,这些本来关税就不高,零关税对越南的实际利好有限。
第二条,美国对越南商品征20%关税。 这是“明码标价”的施压,你越南想继续赚美国的钱,就得听我的。
第三条,才是最狠的“杀招”:所有“非越南制造但经越南转口”的商品,加征40%关税。
举个例子,假设中国一家电子厂生产了一批手机零件,价值100万人民币,运到越南组装成手机,再出口美国。 以前,越南手机出口美国的关税可能是5%,现在这批手机因为“核心零件来自中国”,会被额外加征40%关税。 原本100万的零件成本,现在要多掏40万的税,总成本直接翻了近一倍。
为什么说这招专门针对中国? 看看越南的贸易数据就明白了。 越南海关2024年统计显示,越南出口美国的商品中,约35%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来自中国,其中电子行业依赖度高达42%,纺织行业38%,机械行业31%。 换句话说,越南出口美国的商品里,每三件就有一件的“核心血统”来自中国。
特朗普不是第一次针对“转口贸易”了。 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,中国对美出口的钢铁被加征25%关税,结果韩国、越南的钢铁出口量暴增,韩国对美钢铁出口一年涨了30%,越南更夸张,涨了50%。 后来美国直接对韩国钢铁加征50%关税,对越南钢铁启动“反规避调查”。 2020年日本数字税闹得沸沸扬扬时,特朗普也用了同样手段:先施压韩国,再拿日本当例子。
这次对越南,特朗普明显是想复制“杀鸡儆猴”的套路:先拿越南立威,再去找日韩、欧盟谈。 他在协议签署后公开说:“从7月5日开始,我会每天公布十个贸易伙伴的最新关税税率。 先逼弱的,再压强的。 ”
越南为啥“心甘情愿”签? 他们赌的是“独家窗口期”
按理说,越南被美国这么一搞,应该跳起来反抗才对。但他们不仅没反抗,还抢在7月9日前签了协议,因为协议里有个“90天暂缓窗口”。简单来说,协议规定:2025年7月9日前签署的国家,美国暂缓执行新关税;7月9日之后还没签的,直接按新税率来。 越南赶在截止日前签了,相当于拿到了一张“独家通行证”。在柬埔寨、印尼、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还在和美国扯皮时,越南已经用20%的基础关税锁定了出口资格。
越南算盘打得精:假设柬埔寨、印尼最后被迫接受30%-40%的关税,那越南的20%就是“最优解”。 越南没想到,自己这一签,反而掉进了特朗普挖的三个坑。
第一个坑是“示范效应”。 越南签了协议,特朗普立刻在社交平台晒出文件:“看,越南都配合了,其他国家还在等什么?”这几天,日本、韩国的媒体已经在追问:“美国的‘每日关税公布’名单里,会有我们吗? ”
第二个坑是“产业链反噬”。 越南电子行业有个数据很扎心:他们组装一部智能手机,需要的芯片、屏幕、电池,70%来自中国;纺织行业更依赖,从棉花、纱线到染料,几乎全靠中国供应。 2024年越南工业与贸易部做过压力测试:如果中国限制关键零部件出口,越南电子行业产值会暴跌25%,纺织行业直接腰斩。
第三个坑是“持续勒索”。 韩国、墨西哥、日本都吃过这个亏。 2018年韩国签了钢铁关税协议,结果2020年美国又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对韩国汽车加征8%关税;2020年日本签了数字税协议,2023年美国又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。 越南现在交的是“关税保护费”,明天可能是“知识产权费”,后天可能是“汇率干预费”,反正美国有的是理由继续要钱。
中国回应不绕弯:谁配合美国针对中国,就要承担代价
面对越南的妥协,中国的反应比很多人想象中更直接。
7月3日,中国商务部发布声明:“正在对美越协议开展评估,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。
”
过去中国在回应中美贸易摩擦时,通常只提“美国”,但这次用了“任何国家”。 就是说,不管你是越南、柬埔寨还是欧盟,只要配合美国针对中国供应链,中国都会反制。
具体怎么反制?虽然没有明说,但业内已经有了一些信号。 比如,中国海关总署7月以来加强了对东南亚出口商品的查验力度,重点核查“原产地证”。以前企业报“越南制造”,海关可能抽查;现在只要商品里有超过30%的中国零部件,就可能被认定为“中国原产”,面临额外关税。
中国在东南亚的布局早就开始了。 2024年中国-东盟外长会专门签了一份《供应链韧性联合声明》,里面提到“支持东盟国家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,减少对单一国家转口的依赖”。 翻译过来就是:东南亚国家别光想着靠中国零件赚差价,我们给你们技术、给你们投资,让你们能自己造零件。
比如,中国在越南投资的立讯精密工厂,原本是给苹果做代工的,现在开始培训越南工人生产精密模具;在印尼投资的不锈钢厂,不仅卖钢材,还教当地企业怎么加工高端板材。 这些动作,本质上是在帮东南亚国家“断奶”。以后就算美国施压,东南亚也不至于因为“没了中国零件”就崩盘。
特朗普的算盘很精,但中国的牌更多。现在回头看特朗普的策略,其实很清楚:他想通过“转口税”把中国商品挤出美国市场,再用“零关税”拉拢越南等国,重构一条“去中国化”的供应链。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:中国不仅是“世界工厂”,更是“世界产业链的发动机”。
越南电子行业用的芯片,80%是中国台湾地区生产的,但芯片的原材料(硅片、光刻胶)90%来自中国大陆;越南纺织用的棉花,主要从美国进口,但棉纱、布料的生产设备,70%是中国企业卖的。 换句话说,就算越南想“摆脱中国”,也得先问问自己的产业链能不能撑得住。
更现实的是,中国有14亿人的消费市场。 2024年中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总额是1200亿美元,其中电子零部件350亿,纺织品280亿,机械配件220亿。 如果越南配合美国针对中国,这些订单很可能流向其他国家,比如印度、孟加拉国。 但印度的供应链配套比越南差远了,孟加拉国的工人成本虽然低,但生产效率只有越南的60%。
所以,特朗普的“刺刀见红”策略,表面看是针对中国,实际上是把东南亚国家架在火上烤。 越南现在签了协议,可能暂时保住了对美出口份额,但长期看,要么被美国的“持续勒索”拖垮,要么被中国的“产业链反噬”拖入困境。
而中国不管是反制措施还是产业布局,都在按自己的节奏走。 毕竟,供应链争夺战的本质,从来不是“谁挤走谁”,而是“谁能提供更稳定的支持”。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,有深度的东南亚合作,还有14亿人的市场。这三张牌,足够让任何试图“围堵中国”的计划,最终变成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。
通弘网,北京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