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,学者们对于远古社会的理解愈加全面和清晰,许多曾经模糊的历史段落也逐渐被补充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传统历史叙述的“修正”。夏、商、周三代的考古成果正是一个典型例子,新的发掘不断挑战并丰富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知。
在上世纪90年代,为了更有力地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,我国曾开展了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。这一工程通过将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合,试图厘清夏、商、周三个时期的年代框架,并努力将夏商两代与公元纪年对应。虽然最终的推演结果学界仍存在争议,但这一尝试对于普及历史知识、推动考古学发展,以及提升公众对古代文明的认识,意义是不可估量的。
近年来,关于夏商遗址的考古进展不断带来新发现。例如,学者推测夏王朝的统治或许相对松散,更多依靠族群间的联盟而非高度集权。同时,青铜器的出现使夏朝成为一个延续四百余年的文明。至于商朝,它能够推翻夏朝,很大程度上依赖夏内部矛盾与外部势力的联合。而商人建立政权后,以人祭作为国家宗教形式,成为他们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。周朝最终推翻商朝,也可视作“落后者战胜先进者”的一次历史轮替。
展开剩余65%那么,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出现了:为何商朝盛行人祭,而夏朝与周朝却极少采用这一方式?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来看,夏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,但在它之前,良渚文明等地方文明已然存在。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表明,夏王朝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,便是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。在人类社会的工具演进上,青铜器相较石器、玉器和陶器,都是跨越性的进步,这让夏朝在与其他部落的竞争中占据压倒性优势。为了保守这一技术秘密,夏王室在宫殿内建立了专门的青铜作坊,并筑起高墙,以防外泄。
夏朝社会的祭祀活动以动物为主,其中猪是最常见的牺牲品。虽然在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了少量人祭痕迹,但规模极其有限,尚不足以成为主流。至于这些零星人祭背后的原因,仍需进一步考古探究。与此不同,商朝的建立者“商人”因长期行商而见多识广,他们与外部族群的交流让他们在夏末获得了与青铜工匠合作的契机,最终联合推翻了夏王朝。
商朝建立后,在频繁的战争与扩张中,商人俘获了大量战俘,这些人成为奴隶与牺牲品。最初,商人延续了以猪为主要祭品的传统,但随着疆域扩大,为了整合部落、强化统治,并凸显“我方”与“敌方”的区别,人祭逐渐制度化。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考古来看,商代早期人祭规模不大,但在建立七十年后,偃师王宫区人祭骤然增多,并延续了数十年之久。此后,随着盘庚迁殷,人祭制度进一步强化,最终成为商朝的国家宗教,并传播至其统治范围内的多个地区。
商朝的残酷人祭延续至其灭亡。而周人作为商的附庸部落,深切体会到人祭的残忍与恐怖,族人甚至可能亲身经历亲属被祭杀的惨痛。传说中的伯邑考之死便可能真实存在,这一血腥记忆深深烙印在周人的心中。因此,当牧野之战推翻商纣后,周人自觉摒弃了人祭制度,转而以青铜器作为祭祀核心,用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来沟通天地与祖先。
总的来说,这些推测与考古发现高度契合。考古学不仅帮助我们逐渐复原远古历史的真实面貌,还能引发现代人对文明发展、制度演变的深刻思考。透过青铜与人祭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古代权力与宗教的映射,更是人类探索世界、适应环境与构建秩序的历史缩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,北京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