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古韵凝香,闻道启智
图片
1. 豁达处世,随遇而安
苏轼一生屡遭贬谪,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,却始终以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心态接纳境遇。他在黄州躬耕东坡、筑雪堂,在惠州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,将逆境转化为生活的诗意,体现了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豁达智慧。
图片
2. 超然物外,不困于得失
面对仕途起伏与人生变故,苏轼主张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,不执着于功名利禄的得失。如《定风波》中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以雨中漫步的从容,表达了对世事沉浮的超然态度,认为真正的自由源于内心的超脱。
图片
3. 热爱生活,发现日常之美
苏轼是生活的“审美者”,即便在困顿中也能从平凡事物里寻得乐趣。他研制“东坡肉”、酿“东坡酒”,在《浣溪沙》中写“簌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缫车”,将乡村日常写得充满生机,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藏在对生活的热爱与细微观察中。
图片
4. 以善待人,胸怀悲悯
苏轼始终心怀对他人的关怀,无论是为官时修苏堤、济灾民,还是与百姓、友人的交往中,都体现出“民胞物与”的仁爱之心。他在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中抒发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的报国之志,在贬谪时仍为当地百姓谋福祉,展现了儒者的担当与悲悯情怀
图片
5. 辩证看待人生,祸福相依苏轼深谙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”的辩证思维。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低谷,却也让他在黄州完成了精神的蜕变,写下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《前后赤壁赋》等千古名篇。他在《题西林壁》中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不仅写庐山景致,更暗喻人生境遇的多元性,启示人们换角度看待问题,得失自有其理。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通弘网,北京配资公司,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